时代的风云变幻,历史的故事始终贯穿其中。2023年8月3日青岛科技大学赴革命烈士纪念馆“致敬英雄”红色学习团九人赴青岛市博物馆等红色经典参观学习,回顾了青岛从建置到主权回归的艰难历程,以历史进程为线索,了解了共产主义精神在青岛地区的建立和发展的曲折历史。
青岛科技大学赴革命烈士纪念馆“致敬英雄”红色学习团九人一起前往青岛市博物馆,这次的探索之旅充溢着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和渴望。
青岛市博物馆是集历史、艺术、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、多功能、现代化博物馆,创建于1965年,馆藏文物16万件,包括书法、绘画、陶瓷器、青铜器、铅笔、甲骨、竹木牙角器等30多个门类。今天,由三人组成的小组,将一起走进历史的回廊。首先进入博物馆,引入眼帘的是两座巨大的北魏石佛造像,两座巨佛屹立在一层的馆场中央,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。

向右看去,第一扇门上面写着青岛史话四个大字,参观小组走进去,里面赫然展示着东夷文化旧址、齐国经济重镇、秦皇汉武巡疆、秦汉经济文化、北朝石造像这些独树一帜的文化展品。

通过观看东夷上古人民旧址,人们可以明晰它们的生活特点和生活方式。而作为莱夷之地的青岛,先后出土了诸多这一时期的陶器、石器和骨蚌器,还发现了房址、大量海鱼骨及大面积鱼鳞堆积坑。由此可知,先民们已用陶器烧火盛煮食物,用石质或陶质纺轮捻线,用骨针等缝制简单的衣服;已能建盖半地穴式房屋,过着定居的生活。除农业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外,渔业也是东夷先民重要的生活经济来源。可以看到,古老的东夷民族居住草屋,临海而居,就海而食,过着简单的捕鱼为生的生活,可以说,大海养育了这些古老的文化生命!
走出青岛史话一,进入到青岛史话二,第一眼便是宋代的板桥镇,这个微缩景观再现了宋代板桥镇的繁荣景象。板桥镇,位于现在的胶州市,设立于唐高祖武德六年(公元623年),此后经贸航运逐渐兴盛。入宋以后,由于北方西夏、辽、金的南侵,宋廷封闭了山东半岛北岸的登州、莱州海口,板桥镇成为北方唯一的对外开放海口,并一跃成为全国海上贸易五大口岸之一。宋哲宗元佑三年(公元1088年),宋廷在板桥镇设立了市舶司,即政府管理中外商人海上贸易的机关,负责办理证税事宜。

板桥镇规格紧密,环环相扣,作为五大贸易口岸之一,从博物馆的展示中,足以见当时城镇的繁华。向前走,可以看到青岛崂山道教的历程。可以了解到: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本土宗教,敬奉战国时期的老子为教祖,“道”和“德”是道教的核心思想。崂山道教源远流长,汉代张廉夫最早在崂山建庵修行,后经唐朝道长李哲玄、宋代“华盖真人”刘若拙相继修建,基本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建筑规模,崂山成为道教圣地。此后南宋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,其弟子丘处机等“北宗七真人”在崂山各创宗派。金、元之际道士丘处机受元太祖成吉思汗召见,“掌管全国道教”,崂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。
走上二楼,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春秋战国古钱币,从古钱今说的介绍中可以知道: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。自夏商产生以来,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连绵不断,将当时的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艺术凝铸于方寸之间。品类繁多,各具魅力、遗存丰富的中国古代货币,用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王朝的更迭,世事的变迁,工艺的演进,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兴衰,同时对周边各国货币的发展影响深远,成为东方货币文化的代表。它们像一件件商品供人观赏,古钱币大小不一,形状相似,可以看到介绍:商周时期,人们把铜称作“金”,青铜作为贵重金属有着极高的价值。到春秋时代,用青铜铸成的小件制品,如铜铲、铜削等都便于计数,也可当作货币来使用。春秋战国铜铸币大都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来,带着劳动之美融入商品交换,成为国特有的货币文化。它们大体上分为布币、刀币、圜钱和楚国货币,有着各自的流行区域和发展历史。形态各异的钱币,带给无限奇异的遐想。参观完这里,小组的流程就要结束了。青岛博物馆之行,给人们展示了古代青岛的历史文明,同时带给人们想象的空间。

参观青岛市博物馆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历史之旅。在这个博物馆里,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珍贵。通过各种展品和多媒体展示,了解了青岛一战遗址和战役的发生经过,也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。这次参观更加珍视和平与文化遗产,也激发了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思考。这个实践经历将会持续影响,激励不断学习、成长,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贡献力量。